《——【·前言·】——》深富优配
一个号称"铁齿铜牙"的大才子,面对皇帝的对联竟然不敢张口。
这个故事流传了二百多年,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文字游戏,却忽略了背后那个血腥的时代,纪晓岚的沉默,藏着整个乾隆朝文人的生存密码。
盛世阴霾下的文字陷阱乾隆十九年,三十一岁的纪昀高中进士。
这个河北献县的穷书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代传奇,更想不到的是,他即将见证一个文字能杀人的恐怖时代。
展开剩余92%乾隆刚即位时,确实想做个开明君主,他释放了雍正朝的一批政治犯,烧毁了告密箱,甚至公开批评文字狱的残酷,朝野上下,文人们以为春天来了。
纪昀进入翰林院时,正是这种宽松氛围,他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很快就在京城文人圈子里闯出了名号,年轻的纪昀意气风发,经常在同僚面前展示自己的机智对联。
乾隆十六年,一切都变了。
一份署名孙嘉淦的奏折在民间流传,奏折内容尖锐,直指乾隆的施政弊端,乾隆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最终查明这是一份伪造文件,真正的孙嘉淦根本没写过这样的奏折。
这件事让乾隆意识到一个问题:文字的力量太可怕了。
从那以后,乾隆对文字的管控越来越严,胡中藻因为诗句中有"浊酒""清风"等词,被认为影射清朝,全家抄斩。
王锡侯因为编纂《字贯》,在康熙字典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被指控"私立纪年",斩首示众。
这些案件有个共同特点:牵强附会。
文人们开始小心翼翼,每写一个字,都要想想会不会被人曲解,每说一句话,都要掂量掂量政治风险。
纪昀也不例外,他开始收敛锋芒,学会了在官场上保护自己。
乾隆三十三年,纪昀人生的转折点来了。
他的姻亲卢见曾贪污两淮盐税,东窗事发,卢见曾给纪昀写信,希望他能在朝中美言几句,纪昀收到信后,立即给卢见曾回信,让他赶紧销毁证据。
这封信被截获了。
乾隆看到信件内容,怒不可遏,纪昀,这个朕看中的才子,竟然敢通风报信!乾隆当即下旨:纪昀发配新疆,永不叙用。
四十四岁的纪昀,被发配到了乌鲁木齐。
新疆的三年,彻底改变了纪昀,大漠风沙中,他每天面对的是生存问题,不再是文字游戏,他看到了帝国边疆的荒凉,也看清了皇权的无情。
更重要的是深富优配,他学会了沉默。
《四库全书》背后的血色记忆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朝廷下了一道诏书:开设四库全书馆。
这个消息传到乌鲁木齐时,纪昀正在戍所里抄写经书,他没想到,这道诏书会改变他的命运。
乾隆需要一个既有学问又懂政治的人来主持这项工作,大学士刘统勋推荐了纪昀。理由很简单:这个人吃过苦头,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纪昀被召回京城。
五十岁的纪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翰林了,戍边三年,让他的头发花白了不少,脸上也多了风霜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神变了,多了一份谨慎,少了一份锐气。
四库全书馆设在紫禁城内,纪昀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处理堆积如山的书稿,他和另一位总纂陆锡熊,要负责决定哪些书能入选,哪些书要禁毁。
这不是单纯的学术工作,而是一项政治任务。
乾隆的指示很明确:凡是"抵触本朝"的书籍,一律禁毁,什么叫"抵触本朝"?标准很模糊,完全看皇帝的心情。
纪昀亲眼看着一本本珍贵典籍被列入禁书名单,《明史》因为记录了清军入关的"暴行",要删改。
《扬州十日记》这样的史料,直接禁毁,就连一些明代文人的诗集,也因为有"反清复明"的"嫌疑"被列为禁书。
据统计,四库全书馆成立后,各种禁书案件接连不断,徐述夔因为《一柱楼诗》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认为影射前明,全家族株连。
冯王孙因为刻印《邺架漫抄》,其中收录了一些明代抗清人物的传记,被处死。
这些案件都与四库全书馆的审书工作有关,纪昀每天面对的,不只是学术问题,还有生死抉择。
他学会了在皇权面前低头。
有一次,乾隆来四库全书馆视察,当时正值盛夏,纪昀热得受不了,就脱了外衣,光着膀子在桌案前工作,乾隆突然来了,纪昀来不及穿衣,慌忙躲到桌子底下。
乾隆看见了,故意在馆里磨蹭了一个多时辰不走,纪昀在桌子底下憋得满头大汗,忍不住嘟囔了一句:"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听到了,厉声问道:"纪昀,你叫朕老头子?"
纪昀从桌子底下爬出来,跪地请罪,乾隆冷笑道:"朕视汝不过优伶尔。"
优伶,就是戏子。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纪昀深富优配,堂堂大学士,在皇帝眼里竟然只是个供人取乐的戏子,从那以后,纪昀更加小心谨慎,再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机智了。
对联游戏里的政治密码"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放。"
这个流传了二百多年的对联故事,大多数人都当成了文学趣闻,实际上,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乾隆朝文人的真实处境。
故事的版本很多,细节各不相同,有说是在避暑山庄,有说是在圆明园,有说是夏日游湖,有说是中秋赏月。这些细节的差异,恰恰说明了这个故事的民间传说性质。
这类故事在乾隆朝确实很多,皇帝喜欢用对联来考验大臣,大臣们也习惯用机智对答来博得君主欢心,这是当时宫廷文化的一个特色。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确实记录了一些类似的对联故事,乾隆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昀对下联"龟有雌雄总姓王",乾隆很满意,赏赐了纪昀。
这些记录在案的对联,都有一个特点:安全。
"鼠无大小皆称老"说的是动物习性,没有任何政治隐喻。"龟有雌雄总姓王"也是如此,纯粹的文字游戏,不涉及政治敏感内容。
再看"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放"这个上联,表面上看,这只是描述一个人吃西瓜的姿势和动作,仔细分析,却发现问题了。
"坐北朝南"是皇帝的专用姿势,古代宫殿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皇帝上朝时,面南背北,象征着对天下的统治,这个词汇,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古代政治文化中都有特定含义。
东方代表日出,象征新生;西方代表日落,象征衰败;南方代表炎热,象征繁荣;北方代表寒冷,象征萧条。
如果要对这个上联,就必须用到方位词,如何使用这些方位词,就成了一个政治问题,万一用词不当,被人曲解为影射朝政,后果不堪设想。
更关键的是,这个上联本身就有陷阱。
"皮往东放"这个动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抛弃"、"丢弃"的含义,如果下联也用类似的动作描述,很可能被解读为对朝政的暗讽。
纪昀经历过文字狱的恐怖,深知文字的危险性,面对这样的上联,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巧妙对答,而是如何避免政治风险。
沉默,是最安全的选择。
生存智慧背后的时代悲剧纪昀活了八十二岁,在乾隆朝文人中算是善终的。
同时代的很多文人都没有他这样的运气,尹嘉铨因为给死去的父亲请谥号,被乾隆认为是"邀名钓誉",发配新疆,死在路上,金简因为编修《南山集》,触犯文字狱,被杖毙。
相比之下,纪昀算是幸运的,他学会了在政治高压下生存的艺术。
这种生存艺术的核心,就是自我阉割。
纪昀本来是个有血性的文人,年轻时,他敢于批评时政,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年戍边生涯,彻底磨平了他的棱角。
回京后的纪昀,变成了一个圆滑的官员,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知道如何在皇权面前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失文人风骨,又不触犯政治红线。
这种变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明显体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的代表作,这部笔记小说,表面上写的是神怪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社会。
这些故事大多隐晦含蓄,很少直接批评现实,即使有批评,也都隐藏在神怪外衣之下,让人不容易察觉。
这就是纪昀的生存智慧:用隐喻代替直言,用暗示代替明说。
乾隆晚年,曾经问纪昀:"朕与唐太宗相比如何?"
这是个非常危险的问题,如果说乾隆不如唐太宗,等于是批评皇帝;如果说乾隆超过唐太宗,又显得过分谄媚。
纪昀想了想,回答:"陛下比唐太宗更仁慈。"
乾隆追问:"何以见得?"
纪昀说:"唐太宗有魏征这样的直臣,经常当面批评皇帝,陛下则没有这样的大臣,说明陛下的圣德感化了所有臣子,大家都不忍心让陛下难堪。"
这个回答既夸奖了乾隆,又暗示了问题,乾隆听出了言外之意,但也不好发作。
这就是纪昀的高明之处:在阿谀奉承的外表下,保持着一个文人的良知。
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八十二岁的纪昀在京城病逝。
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为官五十年,只学会了两个字:谨慎。"
这两个字,概括了纪昀的一生,也概括了乾隆朝文人的命运。
在那个文字能杀人的时代,谨慎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沉默不是无能,而是清醒。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放"这个上联,无论是真是假,都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历史真相:专制统治下,文人的才华成了危险品,机智成了祸根。
纪昀的"不敢对",不是才华不够,而是看透了游戏规则,在皇权面前,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最聪明的人深富优配,被迫成了最沉默的人。
发布于:山东省冠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