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短暂地实现了统一三分天下的目标,结束了长期的割据与混战。然而这个王朝的寿命不过五十余年,留下的功绩也并不显赫。从建立之初聚富配资,司马家就带着日后覆灭的阴影:祖辈和父辈几代人用心经营、辛苦奋斗换来的天下,最终大半让渡给了少数民族,逐渐远离了中原汉族秩序的掌控。
西晋的覆灭,源自两桩大错。第一,是他确立诸王分封的制度,埋下潜在的祸根。秦朝推行的郡县制聚富配资,在汉朝被整合为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以便中央能够牵制地方、稳住政权。然而到了西晋,司马炎将诸王的分封权力全部集中,给予大量司马氏族人封地,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严重削弱,为日后“八王之乱”的爆发埋下伏笔。第二,司马炎把皇位交给了一个不可胜任的儿子司马衷,即后来的晋惠帝。晋惠帝在位时年仅八岁,身边的师长和大臣并不能真正教会他治理之道,朝中常有荒唐言论流传:百姓已饥荒在卧床呻吟,他却被问及为何不吃肉粥之类的无奈之问。这样的皇帝,若要安天下,显然难以成就大业。
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走向崩溃的关键因素。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本就权倾一时、极具野心,被视为祸国的罪人,她的野心直接开启了这场灾难的序幕。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逝,临终时感到儿子司马衷无大用,便嘱托杨皇后的哥哥杨骏、弟弟杨珏和杨济共同辅政,以维持朝局。贾南风意识到司马家族的核心权力掌握在杨氏手中,心中不满,于是联合楚王司马玮进行密谋,给杨骏等人莫须有的叛逆罪名,先后处决杨骏的三位兄弟,并将杨太后冷落致死,朝中的大权便全部落入她手。此后,赵王司马伦和梁王司马彤乘机发动兵变,先后废黜贾南风的地位,又废黜司马衷的皇位,自立为帝,引发了诸王的广泛不满。纷纷揭竿而起,杀伐不断。从公元303年持续到305年,八王之乱经历两载,死伤数十万人,西晋的国基岌岌可危,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展开剩余33%司马懿父子确有非凡才能,但他们的子孙却未能延续这份才华。进入东晋后,前期王氏家族仍在辅政之中,到了后期则逐渐被谢氏压上台面,成为实际掌控权力的核心。历史上还流传着“王马共天下”的说法,强调王、马两大门阀在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地位,谢氏则成为实际权力的掌控者。由此可见,东晋并非强盛之朝,皇帝多沉溺于安逸之风,缺乏对失地的积极收复和对北方疆域的重新整治,国家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走向衰微。
发布于:天津市冠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