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车的断想
\n文/文猛
\n我所表达的人车之间,不是过去时,是现在时,也是将来时。说得直白一点,我说的是现在的人和现在的车之间那些事。说得更直白一点,我说的是汽车或电车或油电混用车或天然气车,是吃了油吃了电吃了气能够跑的车,是松动油门电门气门按照我们操纵的方向盘送我们到要去的地方的车。
\n我不是回头评说古人坐过的那些车,那时的车马拉着、牛拉着、人拉着,直到现在,城市的路还是叫马路,马和牛走拉车的时光太长太长。车走快走慢走停,不是人说了算,是拉车的说了算。人生最好不能像那样的车,自己的人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的车轮要么是木轮要么是铁轮,在铁轮上套上橡胶已经是很近的事情。马路要么是泥路要么是石板路,马路上很少有红绿灯,因为马路上车很少。今天的人们都不可能坐过,古时候的穷苦人家也没有机会坐过,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坐在那样的车上,一定就是享受吗?
\n我们的祖辈父辈也不会去想人车之间那些事情,更不会文人般发出“人生如车”的感叹。他们见到过甚至也可能坐过汽车,汽车前面已经见不到马拉车牛拉人拉车,但是,车是国家的车,是集体的车,是单位的车,是特别特别有钱人家的车,要想说说人车之间的事情,甚至感叹一下“人生如车”,绝对是一件非常超前的事情。突然之间,大地上公路多了起来。突然之间,汽车走入中国家庭。突然之间,汽车有了车牌号也有了我们自己的大号。
\n我们的祖辈父辈要想透彻人车之间那些事,还得向人家借车——
\n车也许能够借,人生能够借吗?
\n说人车之间的事情,祖辈们几千年想都不敢想,我们刚好赶上,这是我们的幸福!
\n人生如车,不是一个全部判断,只是一个局部比较。
\n我们从母亲那里降生,车从工厂那里降生,再伟大的母亲最多生几个十几个孩子,最多生出四胞胎三胞胎双胞胎,就算是双胞胎长大了也会长出不同的模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工厂生产出的车那是千胞胎万胞胎甚至更多,大家从一条生产线上开出来,就像一台巨大的汽车复印机一般,一辆接着一辆,一模一样。车没有长大的说法,老爷车不是长老了,是变老啦,如果不是挂上车牌,你要找出你要找到的车特别困难。
\n母亲生我们的地方叫故乡,车辆最先开出来的地方叫故乡吗?
\n很多汽车销售店都有这样的仪式,为购买新车的人放一挂鞭炮,照一张像,填上一张表格,这辆车属于你!
\n这是车和人第一次脉动,不是血脉。这不是车的生日,但对于人来说,这是一个纪念日,自己有了一辆属于自己属于家庭属于未来的车!
\n孩子降生,没有人放鞭炮,婴儿啼哭比鞭炮响起更加喜庆,那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宣告:“我来啦!”一个人走了会放鞭炮,他不会再哭,是别人在哭,鞭炮点燃,告别世界,尘世种种,一切清零。
\n一个人一生中要记住的日子很多。生日和忌日是两个最重要的日子,你能知道自己的生日,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忌日。
\n车有出厂日和买车纪念日,车没有最后的忌日。
\n人要吃饭,车要喝油喝电喝气喝水。不是买了车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我们为车买单也是为自己买单为前途买单,这是道路的前途,也是人生的前途。车轮滚滚向前,人生一路向前。所以我们有养车的说法,这是对的。过去用马拉车用牛拉车,马和牛也是要养的,马和牛也是要有自己的圈的,买得起车就不要责怪油价上涨停车费上涨。
\n为车辆付费,为人生付费,钱用在刀刃上,钱用在道路上,关键是我们走的路必须是对的。
\n人可以山珍海味,可以粗茶淡饭,就为肚子不饿。
\n车比人讲究,不同档次的车喝着不同档次的油,高档次车喝了低档次油,发动机受不了,低档次车应该可以喝高档次油,钱受不了。这和人一样也不一样,叫花子吃山珍海味绝对不会吃出毛病,达官显贵吃粗茶淡饭也不会吃出毛病。
\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无贵贱,人没有高档人、中档人、低档人的说法。一个人非要成就高档人,勤奋学习,努力奋斗,无可厚非。旁门左道,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就算成就了人生的高度,也会东窗事发,一落千丈。
\n一切尚未定义,一切皆有可能。
\n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就会知道我们到哪里去。
\n我们知道自己在每个春天会开出什么花天津配资大本营,我们也知道每个秋天一定不会结出什么果。
\n人如是,车如是。
\n路,大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n路是人走出来的。
\n鲁迅这段话说给车听,会误导车路。人在道路上走,车在车路上走,车的路是人修出来的。车能过去,人就能过去。人能过去,车不一定能过去。
\n车到山前必有路——
\n这不是一个肯定句,这是一个问句。
\n不是问车,是问路。山前没有公路延伸,车还会有路吗?有的只是掉头回去的路,有的只是人们在山前马上修出一条车路。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是说车,是说人。人生没有绝路,除非心中无路,眼中才无路,除非自己非要走绝路。
\n车到山前不一定有路,因为越来越多的车,车到马路也不一定有路。堵车,成为城市最堵心的话题。不是车要堵,是人让车堵。堵在车上的人不停地在抱怨,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情绪的就是鸣笛,一辆车鸣笛,就会有第二辆车鸣笛,多米诺骨牌一样此起彼伏。我们不知道车的心情,它在忙着鸣笛,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被烦躁包围,没有清风拂车窗。看着遥远的没有尽头的堵车长队,听着发动机原地单调地轰鸣,恨不得车生双翅。据说有些城市真的给车装上了翅膀。这是一个我无法想象的城市图景,如果天空中飞翔的不是鸟儿,而是黑的白的灰的蓝的车辆,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天空?
\n不管是人和车,还是在大地上走着踏实!
\n堵车总是暂时的,马路上的风景总是车水马龙总是是畅通无阻。
\n心中有路,车到哪里都会有路。
\n走什么路,车不会说,人说了算!
\n车从来不追求住的地方,就像当年的马啊牛啊,它们住在马栏中牛栏中,从没有对主人抱怨过,套上车,它们会飞快地往前方奔跑。
\n车继承了马和牛的优良传统,这是路上一族的优良传统。车住在马路上,住在车库里,从不奢求豪宅别墅,车轮有停留的地方,车就能安身立命,这是车的格局!
\n天当房,地当床,现在有这种格局的人已经很少了,也没有必要有。能够摆下一张饭桌,一张书桌,一张床,足矣,这样的人还是很多,也很快乐。
\n总有些人一直在奢求住的地方,住的面积,住的环境,住的风水,一套房子不够,要几套几十套,一幢别墅不够,要几幢几十幢,一辆豪车不够,要几十辆,那么多房子,那么多车子,住得过来吗?
\n辛苦加智慧再加机遇获得无可厚非。总有些人不是靠这些,靠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获得,最后让自己停留的地方是高墙是班房,望见窗外自由的阳光、自由的小鸟,那是一种奢侈。
\n向车学习,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
\n“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n有了分期付款买房,也有分期付款买车,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一种乐观,这是一种自信!
\n在阳光下生活,在阳光下奔跑,这是最大的幸福!
\n人站在大地上任何地方都不会有人收费,世界上没有“停人费”这种说法。车停在城市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人找你收费。人多了,车多了,城市长得那么快那么大,永远长不过增加的人数和增加的车数,城市永远长不大,城市始终没有免费给车一席之地。
\n车在乡村不会有人收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只是为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说的。曾经有个词叫“衣锦还乡”,现在应该改为“衣车还乡”,衣服再昂贵,不会有很多人看得出来,车昂贵一眼就看得出来。车刚进入家庭的时候,车完成着人某种身份的构建。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车失去了构建人身份的功能,豪车除外。
\n在漫长的时光路上,过年的日子,乡村大路上是背着大包小包回家赶年夜饭的人。现在乡村的大路长上了野草,公路上是一辆接一辆回家过年的车天津配资大本营,祖祖辈辈做梦也没有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刚好赶上。
\n过去过年我们在车上挤,今天过年我们在路上挤。
\n人要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上品的人不是很多,坐在车上的人很多,人总是要有追求的。
\n车要读书吗?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开车的人绝对要读书要学习,不是车学,是人学。有两个成语叫“轻车熟路”和“驾轻就熟”,要达到这种境界没有捷径,就靠学习,就靠实践。读懂你的车,读懂你的路,读懂那些路上的规则,让车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的亲人,出入平安,一帆风顺。早些年公路上车少的年代,司机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大家喊他们“师傅”。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司机成为一种本领和技能,会挣钱,会驾车,会电脑,成为一个人必备的本领,公路上“师傅”很多,好师傅不多。
\n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n人和车都是在路上奔走的,人走错了路,会毁掉一生。车走错了路,会毁车毁人。
\n看得清楚现在,才能看得见未来。
\n《诗经》篇目众多,包罗万象,读完《诗经》,其中最能打动人让人记住和思考的有四句话:“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短短四句话讲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你和什么人在一起非常重要,你心中的出发点非常重要。把这四句话放在人和车之间,绝对会让你瞬间通透。
\n“何其处也,必有与也。”我们与车在一起,怎么和车在一起,这绝不是让你去攀豪车,开车时候你想着车,读书的时候你想着读书,工作时候你想着进取……
\n“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怎么样让一个事情做得久远,那得看你心中的出发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生思考的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是坐在车上必须想清楚的问题,走好走对走踏实眼前的一段路,才会走好一生的路。
\n电视剧《人世间》里面有首感人的插曲:“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
\n车走车停,自己说了算。
\n岁月的列车停谁说了也不算。
\n看准前方,一路向前。
\n车走错了路,可以掉头回来重新上路。过去山川河流给我们引路,今天天空有几十颗卫星在给我们指路。
\n想一下开车的事情,路真的在脚下。
\n人有父母之爱,恋人之爱,夫妻之爱,同学之爱,朋友之爱,这样的叙述记录会有很长的文字,爱给了我们力量,爱给了我们幸福,爱给了我们智慧,没有爱的人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n车有爱吗?车有父母有恋人有朋友有夫妻有同学吗?车不会告诉我们,哪怕再高级的智能车也不会告诉我们。我们经常玩笑说“车在路上,让人亲了一下”。只要是开车的人和有车的人谁也不想让车“亲嘴”。所以,车没有恋人,即使有也只是精神之爱。车没有绯闻,有绯闻的是车上的人。一辆车爱上另一辆车,诗人不会这么写,小说家也不会这么写,开车的人也不会同意。
\n“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不是车的问题,这是人的问题,这不只是女人的问题,现在也涉及了男人。
\n过去人们给成功男人的外观标志有几个硬性要求:一条好的领带,一条好的皮带,一双好的皮鞋,现在应该加上一辆好的车。看电视,很多大国的总统访问其他国家,即使坐着专机去,也不会忘记带上自己坐惯了的车,这就是人对车的信赖。有好车的人一般不敢惹你,但是惹人的眼睛。没有好的车是不会有人多看你的,就算有人想在你车上哭,前提是你得给人一辆愿意哭的车。从这个角度上看,车也许不会有爱,但车生产爱,烘托爱,装载爱。
\n是先爱上一辆车,还是先爱上一个人,这是一个真的要思考的问题。因为人和车都好表现,这也是人车之间最相同的喜好。
\n人有模特展,各种各样的比赛,各种各样的晚会歌会酒会茶话会,大家展示人生最光鲜的一面,获得灯光和掌声,当然也会获得名利和爱情。
\n车有车展,很多城市很多地方每年都会举办很多次车展,有各种品牌的车,有各种档次的车,有各种功能的车,它们坚信总有一辆车会打动你。
\n从速度上看,大地上目前跑得最快的车是高铁上的动车组,那是国家的车,没有听说哪个有钱人认领了一列动车。在中国,哪怕你再有钱,也不会有人卖给你。在中国的高铁上,我们只看到过“和谐号”“复兴号”,目前绝对没有看到过其他什么名号。从设计时速的角度,很多车最高时速也能达到高铁动车组,有那个最高的速度,却没有能够展示最高速度的路段,英雄无用武之地。
\n目前大地上跑得最慢的车应该还是自行车,我们一直在点赞它的环保,坐在自行车货架上的爱情也是最环保的。
\n给心中留一辆自行车,相信总会有爱情在自行车上笑的。
\n人会生病,车也会出毛病。
\n人生病了要看医生,车生病了进工厂。
\n人生病了要吃药,人全身布满血管,药会让血管送到它要出手的地方,药到病除。
\n车生病了不吃药,更没有听说打针输液。车吃油吃电吃气是发动机,把药灌到哪个地方无从下口,所以给车治病几乎是“外科”,用扳手、铁钳、铁锤等坚硬的工具,该拆的拆,该抡锤的抡锤,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n人生病了进医院,不管是体积还是面积还是体重都赶不上车,但检查的仪器、环节、时间绝对超过车,几天几周甚至几年才可以从医院离开。
\n车生病了进修理厂,大病还得进“4S店”,修车师傅一看一听一摸就看出哪里出了问题,用在人身上“望闻问切”那一套,如今全部用在车上。零件坏了就换,脸面坏了就补,甚至发动机坏了都可以换。车比人洒脱,医疗技术的进步让医院也可以换人的零件,可惜不是人身上的所有零件都可以换,车就可以!
\n人和车一生不是活的一个结果,而是活的一个过程,人的结果和车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没有谁可以例外。车有如果,有如果就给车生留有余地,大不了从头再来。人没有如果,人生的剧本谁也无法更改。人明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但是我们总会挥舞着拳头,向命运发出一击。
\n现在已经有了一种智能程度特别高的车,电脑操控着车,对车的维修也开始转向“内科”,我很担心人如果完全交给电脑操控,如果电脑失控,如果有人远程操作,如果下错了电脑指令,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毕竟车在路上,人在车上。
\n所以,车的方向盘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车的刹车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脚下。
\n相信自己!
\n人和车都不要相信“如果”!
\n有个成语叫“马到成功”,现在提档增速应该叫“车到成功”,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要看马到成功还得去草原,那里有野花盛开,那里有套马杆飞扬,到草原之前你还得坐车,不是马到草原,是车到草原。
\n车可以载我们到任何地方。李白、杜甫、苏轼这些游遍神州大地的大文豪,如果那时有车,他们一定会走得更远,我前面一直说过,人生没有如果。就算允许他们例外可以如果,车能够让他们到达更多的山河,笔下能够到达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吗?还得另说——
\n有个成语叫“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已经很慢啦,很环保啦,很接地气啦,但是走马观花是写不出厚重的诗文的,“走马观花”不是一个很值得提倡的阅读中国的做法。有了车,走马观花发展到现在自然成了“走车观花”,大地上的美景一闪而过,“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估计要出不朽的诗文更难。
\n写文章的作家诗人最好不会开车。当然会开车的作家诗人还是很多,而且诗文都好。
\n继续从车的问题想开去,诗仙李白即使赶上有车的年代,而且刚好学会了开车,他还能够成为酒仙、诗仙?从不“摧眉折腰”的他面对酒驾、醉驾,还能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吗?还能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吗?
\n李白他们应该感谢没有见到过现在的车。
\n“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是杜牧先生比较冷静,所以会开车不要紧,风景毕竟会在车窗之外——
\n学会停车!
\n清风拂窗!
\n(原文刊发于《都市》2025年第8期)
\n天津配资大本营
冠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